司马迁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对后世有着巨大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  什么是司马迁精神,或《史记》精神?一言以蔽之:礼义一统!贯穿司马迁《史记》始终的是,反映礼义,赞颂礼义,树立礼义,建设礼义一统的国家。这是司马迁毕其一生探究、尽其一书追求的理想。为实现此理想,司马迁及其《史记》表现出这样的精神素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  铁肩担道义的致世信仰  史家传统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感召,使得司马迁坚持修撰《史记》,以铮铮铁肩担当历史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伟大道义。这是司马迁精神首先且重要点所在,反映了司马迁《史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 ...

  提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都知道这指的是《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历时14年完成的。  这部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著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由于司马迁在现实中的不讨喜,后世人差点见不到这部惊鸿伟作。《史记》之所以传世,全凭一个人的坚持和另一个人的宽容。  不讨喜的司马迁  司马迁遭遇了很重的刑罚——宫刑。主要原因是李陵兵败之后投降了匈奴,这让汉武帝倍感愤怒,于是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  太史令是负责记录当朝历史的主要官员,他们的态度决定了让后人看到什么样的历史。而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召来记录历史的官员而不是一朝宰 ...

  看一部电影,读一本小说,我们往往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男女主人公。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听见一桩非常好玩的事情、一个八卦,我们会下意识地首先去问是什么人?  所以在我们开始讲述《史记》的时候,可能和其他的讲述者不同,我要先从司马迁这个人开始,而且不是关于这个人的经历、学术、个性、人格,我要先从一个很神奇的问题,大家都没有注意的问题开始,就是司马迁按照我们每个人的想象,他大约是什么样子的。  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司马迁到底有多高?  在汉代题材的古代影视作品当中,和在我们的中学课文上,我们所看到的司马迁这个人基本上是一个很瘦弱、很清癯,非常老派的古代文人的形象。  按照一般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形 ...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其规模宏大,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西汉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多年,共五十二万字。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对他说:“一定不要辱没祖先的名声,要写出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司马迁流着泪答应了父亲的嘱托。后因李陵兵败事件遭到牵连,司马迁被捕入狱并受酷刑。期间他想到人的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又想到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韩非子、吕不为等一些圣贤,都是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最后完成了轰动天下的文化巨著,又想想父亲临终前的遗言,若是就这样一走了之,多年的 ...

  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押运辎重。  结果只有五千步兵的李陵,孤军深入到浚稽山(在今外蒙古)。  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血战八个昼夜,斩杀一万多敌人后弹尽粮绝,又无援兵,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极为震怒:好你个李陵,你怎么不战死呢,战死了多好,战死了是英雄,如今搞成这样,这不是给大汉丢脸么!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英勇的文武官员,也纷纷见风使舵,就是嘛,战死了多好,战死了是英雄,如今不但丢大汉的脸,也是给皇上丢脸!  其他官员争先恐后附和汉武帝,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紧闭嘴唇,沉默不语。  他不说,大老板偏要他说,因为 ...

    太史公司马迁的遭遇、成就,如他的皇皇巨著《史记》一样,已被世人所熟知。  但为什么作为高级干部的司马迁,竟然会因评价与己无利益瓜葛人的一席话,被无情地阉割了?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且事本末未易明”。  意思是说,“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  他说的很隐晦:关于自己的遭遇,有难言之隐。即使说出来,恐怕也不会有人相信。  是怎样的前因,导致了这悲催的后果呢?  我们得从司马迁的出生说起。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太史令,太史令俸禄六百石(以粮食折算工资)。  是个什么级别?  在汉朝,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很大,但只能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六百石至两千石的 ...

  即使绯闻流传千年,纯净的人照样纯净    他打开一朵花,阻止一个季节的衰败,他写下一首诗,辉映了千年的春天。他是个读书人,我们权且叫他朱生。  那一天,泗水之滨,群芳竞放,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花映红了姑娘的面庞。这是崭新的春天,蚕宝宝在阳光下温暖地翻身,七星飘虫在草叶上随风摇曳。  东风君是掌管草木蔓发的全能神,焕彩天地,使命必达。这是覆盖北半球的盛大集会,花须柳眼俱无赖,半透明的树叶,甚至还藏不住一只鸟。  春服既成的人们徜徉花海、高歌取醉。  在读书人朱生的眼里,春天是大气磅薄的交响。文人素来喜欢见微知著,所谓“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可是朱生却不同,他喜欢大片的花海,拥抱一望无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偶题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 ...

    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朱熹在十四岁时失怙  他的父亲朱松去世之前将其托付给  自己建州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朋友  刘子翬、刘子羽、刘勉之、胡宪等人  虽然此四人对朱熹母子照顾有加  但身居陌生环境的小朱熹仍然倍感艰辛  他曾给自己的叔叔朱槹写信诉说“悲辛”  这一情况被朱槹  记录在自己的诗文《自作挽歌词》中:  “天涯念孤侄,携母依诸刘。  书来话悲辛,心往形辄留。”  那么,疑问来了  朱松在去世之前为什么不把朱熹托付给  自己的弟弟朱槹或者其他亲戚  而是托付给了朋友来照顾呢?  实际上  朱松是经过认真考量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朱松祖上本为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 ...

  朱熹:为何终生不吃豆腐 ?  豆腐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朱熹在诗中感叹,农夫种豆,豆苗总出不好,稀稀落落,竭尽力气也不成。若早些知道西汉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方法,用豆种做豆腐,也能安安稳稳赚到铜钱了。宋、元、明、清以来,大凡谈及豆腐始于汉代的说法,多是从这首诗引申出来的。有趣的是,这位记录了豆腐起源传说的学者,却是位终生不吃豆腐的人。据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豆腐”条载:“相传朱子不食豆腐,以初造豆腐时,用豆若干,水若干,杂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于原称之数。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说的是朱熹发现豆腐的成品重量超过了做豆腐的豆、水等原始 ...

  朱熹的籍贯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研究与讨论的主题之一。中国•朱子网将陆续登载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学术观点,首先刊载的是由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高令印的《朱熹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也希望爱好朱子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的建议,繁荣学术研究。  朱熹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  高令印  朱熹(1130─1200年)的祖籍原在北方。朱熹说:“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按即徽州)剌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瓌为婺源初祖,朱熹为其九世孙。朱熹的祖父朱森、父朱松入闽定居 ...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东北边有一片绵延的群山,这片群山叫明招山。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明招讲院”(也称朱吕讲堂)。这座书院在南宋时期吸引了众多名人志士前来讲学授业,明招山也一度成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成为浙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  青山有幸,文风绵长。这种盛况的出现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南宋一代儒学大师吕祖谦。  婺学之祖 家学渊远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  吕祖谦理学成就很高,他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开创的“婺学”,和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 ...

  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发现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你身边的人已经不再谈论光棍节了而是开始讨论双十一买啥了      南平市建阳区水东妙高山曾有一座环峰书院。书院所在,峰峦回合,诸峰环拥至中,豁然一片开阔,是名副其实的“环峰”。书院大门,以宋理宗御书“环峰书院”四字揭之门额,正堂上高悬黄榦肖像,门外数十步有水井一口,井上盖着刻有“半亩方塘”匾额的亭子,象征朱子理学、源头活水。    经过历史更迭,环峰书院逐渐废祀,如今在书院旧址上建起了一座景山寺。静谧古朴的景山寺屹立山上,刻有“环峰书院遗址”的石碑历经风雨打磨。漫步书院古道,行至“半亩方塘”井,品尝一口井水,在甘甜滋味中,追忆书院创建者黄榦,铭记他对传 ...

    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别有风怀忘不得,  夕阳红树照乌伤。  这是郁达夫写的一首七绝《过义乌》。“骆丞”即“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宗爷”则是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乌伤”,地名,义乌旧称,位于浙江中部。  在这个地方,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精神世代相传,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勇为百姓请命,敢为家国蹈死”的高贵品质。除了郁达夫诗中提到这两个人,南宋廉吏、理学家徐侨也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入仕为官 刚毅忠直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号毅斋,幼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27岁时登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今江西上饶)主簿。  期间,他拜入理 ...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  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就拿《笑傲江湖》来说,令狐冲体内真气乱窜,“杀人名医”平一指一把脉就知道了病因,却无法将令狐冲治愈。    少林的方丈大师,并不以医术闻名,结果人家愣是用《易筋经》治好了令狐冲。  人会生病,机器会有故障,社会也会有问题。  每当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有人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也会有人把这些办法付诸实践,前者如韩非子,后者如李斯。  就是说,思想家与政治家,能力、目的与手段有本质区别,思想家是“诊断”,政治家才是“治疗。”  “妖儒”李贽  大明王朝发展到万历年间 ...

    两宋是一个兵书很流行的时代,但最能打的将军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而没有怎么上战场的文官却写出了武举考试的教科书,并指定了军人考核标准。在众多的两宋将领中有这样几个另类,他们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训练方法和作战方式并流传下来,而朱熹对他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两宋非主流作战第一人是狄青,他不光敢在朝堂上因为骑兵的使用当众打脸曾公亮,在西北作战的信号应用上还故意和曾公亮过不去。曾大人的《武经总要》明明规定:“闻鼓即战,闻钲即退”,还对如何鼓声、钲声能召唤多少队伍、如何指挥人马做了详尽规定,不光北宋的将领熟悉这些内容,就连和他们对阵的党项人也熟知了宋军的规定,和宋军交战时党项指挥官也习惯性 ...

  中国历史上能被尊称为“子”的人可不多。  老子、孔子、墨子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可见其大师地位卓然不凡。  朱熹不仅著书立说,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武夷山讲学40年,很多教育理论拿到今天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朱熹像  比如他在《近思录》中说: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要拿那些总考双百分的牛娃来给自己孩子做榜样,也别总拿大道理去教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目标过于高大而逆反倦怠。  相信很多受过“别人家的孩子”之苦的人都心有戚戚。可见朱熹是深谙教育之道的。  不过有意思的是,朱熹却把培养自 ...

  朱熹(1130.9.15—1200.4.23),世称朱文公,祖籍今江西省婺源。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思想学说的盛名,掩却了其书法艺术的光芒。  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朱熹的大字作品  《易系辞册》                              本册所书内容节录自《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及〈说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它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在这个快餐文化的今天,让我们常读常新,常读经典,指导人生。  原文和陈荣捷集注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 ...

Processed in 1.961250 Second , 151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