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
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
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
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
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
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
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
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
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
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
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屈原写关于楚辞的诗句

《天问》拼音标注

tiān wèn
yuē : sùi gǔ zhī chū,
shúi chuán dào zhī ?
shàng xià wèi xíng,
hé yóu kǎo zhī ?
míng zhāo méng àn,
shúi néng jí zhī ?
féng yì wéi xiàng,
hé yǐ shì zhī ?
míng míng àn àn,
wéi shí hé wèi ?
yīn yáng sān hé,
hé běn hé huà ?
yuán zé jǐu zhòng,
shú yíng dù zhī ?
wéi zī hé gōng,
shú chū zuò zhī ?
wò wéi yān xì,
tiān jí yān jiā ?
bā zhù hé dāng,
dōng nán hé yú ?
jǐu tiān zhī jì,
ān fàng ān shǔ ?
yú wēi duō yǒu,
shúi zhī qí shù ?
tiān hé suǒ tà ?
shí èr yān fēn ?
rì yuè ān shǔ ?
liè xīng ān chén ?
chū zì tāng gǔ,
cì yú méng sì。
zì míng jí hùi,
suǒ xíng jī lǐ ?
yè guāng hé dé,
sǐ zé yòu yù ?
jué lì wéi hé,
ér gù tù zài fù ?
nv̌ qí wú hé,
fū yān qǔ jǐu zǐ ?
bó qiáng hé chù ?
hùi qì ān zài ?
hé gé ér hùi ?
hé kāi ér míng ?
jiǎo sù wèi dàn,
yào líng ān cáng ?
bù rèn gǔ hóng,
shī hé yǐ shàng zhī ?
qiān yuē “ hé yōu,
hé bù kè ér xíng zhī ?
” zhī gūi yè xián,
gǔn hé tīng yān ?
shùn yù chéng gōng,
dì hé xíng yān ?
yǒng è zài yǔ shān,
fū hé sān nián bù shī ?
bó yǔ bì gǔn,
fū hé yǐ biàn huà ?
zuǎn jìu qián xù,
sùi chéng kǎo gōng。
hé xù chū jì yè,
ér jué móu bù tóng ?
hóng quán jí shēn,
hé yǐ tián zhī ?
dì fāng jǐu zé,
hé yǐ fén zhī ?
hé hǎi yìng lóng ?
hé jǐn hé lì ?
gǔn hé suǒ yíng ?
yǔ hé suǒ chéng ?
kāng húi féng nù,
dì hé gù yǐ dōng nán qīng ?
jǐu zhōu ān cuò ?
chuān gǔ hé wū ?
dōng líu bù yì,
shú zhī qí gù ?
dōng xī nán běi,
qí xīu shú duō ?
nán běi shùn tuǒ,
qí yǎn jī hé ?
kūn lún xuán pǔ,
qí kāo ān zài ?
zēng chéng jǐu zhòng,
qí gāo jī lǐ ?
sì fāng zhī mén,
qí shúi cóng yān ?
xī běi pì qǐ,
hé qì tōng yān ?
rì ān bù dào ?
zhú lóng hé zhào ?
xī hé zhī wèi yáng,
ruò huá hé guāng ?
hé suǒ dōng nuǎn ?
hé suǒ xià hán ?
yān yǒu shí lín ?
hé shòu néng yán ?
yān yǒu qíu lóng,
fù xióng yǐ yóu ?
xióng hǔi jǐu shǒu,
tiáo hū yān zài ?
hé suǒ bù sǐ ?
cháng rén hé shǒu ?
mǐ píng jǐu qú,
xǐ huá ān jū ?
líng shé tūn xiàng,
jué dà hé rú ?
hēi shǔi xuán zhǐ,
sān wēi ān zài ?
yán nián bù sǐ,
shòu hé suǒ zhǐ ?
líng yú hé suǒ ?
qí dūi yān chù ?
yì yān bì rì ?
wū yān jiě yǔ ?
yǔ zhī lì xiàn gōng,
jiàng shěng xià tǔ sì fāng。
yān dé bǐ tú shān nv̌,
ér tōng zhī yú tái sāng ?
mǐn fēi pǐ hé,
jué shēn shì jì。
hú wéi shì bù tóng wèi,
ér kuài cháo bǎo ?
qǐ dài yì zuò hòu,
zú rán lí niè。
hé qǐ wéi yōu,
ér néng jū shì dá ?
jiē gūi shè jú,
ér wú hài jué gōng。
hé hòu yì zuò gé,
ér yǔ bō jiàng ?
qǐ jí bīn shāng,
《 jǐu biàn 》 《 jǐu gē 》。
hé qín zǐ tú mǔ,
ér sǐ fēn jìng dì ?
dì jiàng yí yì,
gé niè xià mín。
hú shè fū hé bó,
ér qī bǐ luò pín ?
féng yáo lì jué,
fēng xī shì shè。
hé xiàn zhēng ròu zhī gāo,
ér hòu dì bù ruò ?
zhuó qǔ chún hú,
xuàn qī yuán móu。
hé yì zhī shè gé,
ér jiāo tūn kúi zhī ?
zǔ qióng xī zhēng,
yán hé yuè yān ?
huà ér wèi huáng xióng,
wū hé huó yān ?
xián bō jù shǔ,
fǔ guàn shì yíng。
hé yóu bìng tóu,
ér gǔn jí xīu yíng ?
bái ní yīng fú,
hú wèi cǐ táng ?
ān dé fū liáng yào,
bù néng gù zāng ?
tiān shì cóng héng,
yáng lí yuán sǐ。
dà niǎo hé míng,
fū yān sāng jué tǐ ?
píng hào qǐ yǔ,
hé yǐ xīng zhī ?
zhuàn tǐ xié xié,
lù hé yīng zhī ?
áo dài shān biàn,
hé yǐ ān zhī ?
shì zhōu líng xíng,
hé zhī qiān zhī ?
wéi jiāo zài hù,
hé qíu yú sǎo ?
hé shǎo kāng zhú quǎn,
ér diān yǔn jué shǒu ?
nv̌ qí féng cháng,
ér guǎn tóng yuán zhǐ。
hé diān yì jué shǒu,
ér qīn yǐ féng dài ?
tāng móu yì lv̌,
hé yǐ hòu zhī ?
fù zhōu zhēn xún,
hé dào qǔ zhī ?
jié fá méng shān,
hé suǒ dé yān ?
mò xī hé sì,
tāng hé jí yān ?
shùn mǐn zài jiā,
fù hé yǐ yín ?
yáo bù yáo gào,
èr nv̌ hé qīn ?
jué méng zài chū,
hé suǒ yì yān ?
huáng tái shí chéng,
shúi suǒ jí yān ?
dēng lì wèi dì,
shú dào shàng zhī ?
nv̌ wā yǒu tǐ,
shú zhì jiàng zhī ?
shùn fú jué dì,
zhōng rán wèi hài。
hé sì quǎn shǐ,
ér jué shēn bù wēi bài ?
wú huò qì gǔ,
nán yuè shì zhǐ。
shú qī qù sī,
dé liǎng nán zǐ ?
yuán hú shì yù,
hòu dì shì xiǎng。
hé chéng móu xià jié,
zhōng yǐ miè sāng ?
dì nǎi jiàng guān,
xià féng yī zhì。
hé tiáo fàng zhì fá,
ér lí fú dà shuō ?
jiǎn dí zài tái,
kù hé yí ?
xuán niǎo zhì yí,
nv̌ hé xǐ ?
gāi bǐng jì dé,
jué fù shì zāng。
hú zhōng bì yú yǒu hù,
mù fū níu yáng ?
gān xié shí wǔ,
hé yǐ huái zhī ?
píng xié màn fū,
hé yǐ féi zhī ?
yǒu hù mù shù,
yún hé ér féng ?
jí chuáng xiān chū,
qí mìng hé cóng ?
héng bǐng jì dé,
yān dé fū pò níu ?
hé wǎng yíng bān lù,
bù dàn huán lái ?
hūn wēi xún jī,
yǒu dí bù níng。
hé fán niǎo cùi jí,
fù zǐ sì qíng ?
xuàn dì bìng yín,
wēi hài jué xiōng。
hé biàn huà yǐ zuò zhà,
ér hòu sì féng cháng ?
chéng tāng dōng xún,
yǒu shēn yuán jí。
hé qǐ bǐ xiǎo chén,
ér jí fēi shì dé ?
shǔi bīn zhī mù,
dé bǐ xiǎo zǐ。
fū hé è zhī,
yìng yǒu shēn zhī fù ?
tāng chū zhòng quán,
fū hé zùi yóu ?
bù shèng xīn fá dì,
fū shúi shǐ tiāo zhī ?
hùi zhāo zhēng méng,
hé jiàn wú qī ?
cāng niǎo qún fēi,
shú shǐ cùi zhī ?
liè jí zhòu gōng,
shū dàn bù jiā。
hé qīn kúi fā zú,
zhōu zhī mìng yǐ zī jiē ?
shòu yīn tiān xià,
qí wèi ān shī ?
fǎn chéng nǎi wáng,
qí zùi yī hé ?
zhēng qiǎn fá qì,
hé yǐ xíng zhī ?
bìng qū jí yì,
hé yǐ jiāng zhī ?
zhāo hòu chéng yóu,
nán tǔ yuán dǐ。
jué lì wéi hé,
féng bǐ bái zhì ?
mù wáng qiǎo méi,
fū hé wèi zhōu líu ?
huán lǐ tiān xià,
fū hé suǒ qíu ?
yāo fū yè xuàn,
hé hào yú shì ?
zhōu yōu shúi zhū ?
yān dé fū bāo sì ?
tiān mìng fǎn cè,
hé fá hé yòu ?
qí huán jǐu hùi,
zú rán shēn shā。
bǐ wáng zhòu zhī gōng,
shú shǐ luàn huò ?
hé è fǔ bì,
chán chǎn shì fú ?
bǐ gān hé nì,
ér yì shěn zhī ?
léi kāi ā shùn,
ér sì fēng zhī ?
hé shèng rén zhī yī dé,
zú qí yì fāng ?
méi bó shòu hǎi,
jī zǐ xiáng kuáng ?
jì wéi yuán zǐ,
dì hé zhú zhī ?
tóu zhī yú bīng shàng,
niǎo hé yù zhī ?
hé féng gōng xié shǐ,
shū néng jiāng zhī ?
jì liáng dì qiē jī,
hé féng cháng zhī ?
bó chāng hào shuāi,
bǐng biān zuò mù。
hé lìng chè bǐ qí shè,
mìng yǒu yīn guó ?
qiān cáng jìu qí,
hé néng yī ?
yīn yǒu huò fù,
hé suǒ jī ?
shòu sì zī hǎi,
xī bó shàng gào。
hé qīn jìu shàng dì fá,
yīn zhī mìng yǐ bù jìu ?
shī wàng zài sì,
chāng hé shì ?
gǔ dāo yáng shēng,
hòu hé xǐ ?
wǔ fā shā yīn,
hé suǒ yì ?
zài shī jí zhàn,
hé suǒ jí ?
bó lín zhì jīng,
wéi qí hé gù ?
hé gǎn tiān yì dì,
fū shúi wèi jù ?
huáng tiān jí mìng,
wéi hé jiè zhī ?
shòu lǐ tiān xià,
yòu shǐ zhì dài zhī ?
chū tāng chén zhì,
hòu zī chéng fǔ。
hé zú guān tāng,
zūn shí zōng xù ?
xūn gé mèng shēng,
shǎo lí sàn wáng。
hé zhuàng wǔ lì,
néng líu jué yán ?
péng kēng zhēn zhì,
dì hé xiǎng ?
shòu shòu yǒng duō,
fū hé jǐu cháng ?
zhōng yāng gòng mù,
hòu hé nù ?
fēng é wēi mìng,
lì hé gù ?
liáng nv̌ cǎi wéi,
lù hé yòu ?
běi zhì húi shǔi,
cùi hé xǐ ?
xiōng yǒu shì quǎn,
dì hé yù ?
yì zhī yǐ bǎi liǎng,
zú wú lù ?
bó mù léi diàn,
gūi hé yōu ?
jué yán bù fèng,
dì hé qíu ?
fú nì xué chù,
yuán hé yún ?
jīng xūn zuò shī,
fū hé cháng ?
wù guò gǎi gèng,
wǒ yòu hé yán ?
wú guāng zhēng guó,
jǐu yú shì shèng。
hé huán chuān zì lv́ shè qīu líng,
yuán chū zǐ wén ?
wú gào dǔ áo yǐ bù cháng。
hé shì shàng zì yú,
zhōng míng mí zhāng ?

《天问》赏析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沦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写作特点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44句,27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68句,42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64句,22问),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76句,29问),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104句,45问)。
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有必要说明的是,从目前的《天问》版本来看,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故事,往往分散出现在诗篇的不同段落里,这就表明《天问》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错简,也可能丢失了一些文字。为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作者特意将调整后前后次序的《天问(修订本)》附录在后,以供对比查阅。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屈原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他思考问题的深度达到了什么样的层次?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更伟大,因此也就更需要智慧。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和先进,例如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火,最先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最先发现磁性现象,最早进行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活动,等等。其中,被古代典籍记录下来的周代以前(包括周代早期)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主要有《尚书·尧典》的天文历法物候学,《尚书·禹贡》的经济地理学,《尚书·洪范》的物质结构五行学说,《山海经》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物产地理学,以及《周易》的数理符号学,等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界的思想异常活跃,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各自新的学说。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说包括,《老子》提出的宇宙物质起源学(有生于无),《墨子》进行的光学(小孔成像原理)、机械学研究,《庄子·天下》记载的各派学说(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等多方面的数理逻辑思辨课题,诸如原子论、相对论、运动论、多维空间论等等,可惜各学派学者的原著已经失传),《计倪子》记载的气候经济学(根据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所引起的降雨量周期变化,提前准备开展相应的经济贸易活动),以及《尸子》记述的平面几何、测量学,《列子·汤问》等篇关于天地结构、宇宙万物、远方异国的种种思考和忧虑(杞人忧天),等等。
对比之下,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与春秋战国其它学者相比,有着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价值。
1 、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 、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
3 、关于九天,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为:“九天,东方昊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疑似银河落九天”中的“九天”就应取此解。《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不过,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屈原所说的天有九重。
事实上,我国古人很早就产生了天有九层的观念,但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天问》的“圆则九重,孰营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里涉及到宇宙的空间深度和天上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问题,从视觉直观的角度来说,古人所说的九重天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九个层次:距离大地最近的是云雾雷电(我国古代经常把气象归入天文现象),然后是月亮,接下来是内行星(水星、金星,它们能够出现在太阳之前,形成凌日现象,表明它们比太阳近)、太阳、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恒星、暗的恒星,最遥远的是模糊的星云。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七八千年前就能够根据四颗恒星判断四季(尧典四星),4000年前就已经测定出木星12年绕太阳运转一周,最早的日食记录、太阳黑子记录、哈雷彗星记录,以及最早的星表(战国时代甘德、石申编制)都出现在中国。
《天问》涉及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范围,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内容。其一,“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这里涉及到地球赤道直径与两极直径的长短问题,以及大地的曲率问题,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大地是球体的观念。其二,“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实际上描述的是极地(对我国来说是北极)地区每年有半年时间没有阳光照射的现象。其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这可能是我国古代有关南半球情况的最早记录。
有趣的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唯独屈原的著作出现了许多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例如烛龙的故事、巴蛇吞象的故事等;这或许可以表明,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只有楚国的大臣才有机会读到《山海经》。
《天问》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
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书中认为,《天问》讲夏代历史二十多条,商代历史十二三条,周代历史八九条,尤详于禹启夏初;因为楚是夏的后代,夏起自西北,后分两支,一支沿黄河东下,至今日西安、郑州一带,即周;另一支沿汉水南下,是为楚国;屈原心目的旧乡,即老家是在昆仑;楚国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失传后,北儒所记历史便成了正统。
此言或不无道理,关于楚是夏的后代,可以补充的内容是,鲧死后化为熊,禹治水开山时亦曾化为熊,而楚的先祖则多以“熊”为名,表明他们都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部落,并源自黄帝部落联盟中的有熊氏。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楚国典籍《三坟》等,原本属于周王室收藏的历代典籍,于公元前516年被王子朝携带到楚国后,北方学者便没有机会读到它们了。此外,姜亮夫对《天问》有关历史朝代的统计数字,不知有何依据和标准。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屈原为什么没有对炎帝、黄帝的事迹置一词发一问?这多少让人有些不解。这是因为,屈原已经追问到人类的起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并谈到了先夏时期的尧、舜、喾、简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仑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黄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里也没有提到炎黄二帝(《远游》提到轩辕、太昊、炎神,但是《远游》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汉代人所作)。或许,屈原认可的历史,取自《尚书》,而《尚书》就是以尧、舜时代为历史的开篇。
我们知道,屈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其核心的疑问在于“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意思是,上天既然授命一个君王治理天下,为什么又要用别人取代他?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楚国君王受命管理楚国这片土地,已经有许多年了,难道现在是皇天要让别人(秦国)来取代楚王了吗?
因此,屈原在《天问》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国的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也就是说,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
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楚顷襄王兄弟在读到《天问》后,会如此地震怒,一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后快。这是因为,屈原作为楚国的主祭师(相当于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显然会严重威胁到楚顷襄王的统治权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继续担任三闾大夫之职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巫风甚浓的楚国,首先觉悟到巫术不能挽救楚国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巫师出身并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的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撰写《天问》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不幸的是,屈原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得到楚国君臣的理解,反而因言获罪,受到了更残酷的打击,屈原被彻底剥夺了参与国政的权力和机会,并被迫长期离开了郢都,从此踏上流浪沅湘之间的凄风苦雨之途。

《天问》艺术特色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天问》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著作。

《天问》创作背景

《天问》为屈原所作。屈原被逐,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四下游览之后,身体疲惫,于壁画下修养精神,抬头正看到所绘图案,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天问》赏析二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盘花歌》,布依族民间歌曲,通常以四季、十二月为序,青年男女以花寓情,内容以花为核心,相互盘问种花的过程和经验,涉及各种生产、生活知识,流行在贵州惠水一带。苗族民间歌曲,借花盘问,或以花比喻对方,两句为一段,三段成一首,流行在贵州望谟一带。
那么,楚国庙堂里真的有壁画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开始绘画的历史目前已经追溯到数万年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能够画上图案的材质,当初人们都曾经尝试过,并由此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绘画品种。例如人体画、服饰画、陶器画、木器画、石器画、金属器画、皮画、帛画、纸画(画面尺寸相对较小),以及岩画、地画和壁画(画面尺寸相对比较大)。
一般来说,古代绘画内容,一是为了宗教或巫术目的,二是为了记述历史,三是为了传播知识。例如,我国畲族有一种古老的歌舞,名叫功德舞,亦称祭祖舞。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祭祖,每三年举族大祭祖,以及丧葬仪式,都要由年长者主持,请师公(巫师)和祭祖者(丧葬仪式为八人),在祖先画像前,唱祭祀歌,跳表现祖先功德的舞蹈,众人随之共舞。祖先画像又称祖图,通常为长卷式,绘画内容为本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
我国岩画分布地域非常广,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桌子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以及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岩画、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岩画和福建台湾岩画,此外牡丹江亦发现有岩画。多少令人有些奇怪的是,在文明发达甚早的中原地区(包括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的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熊耳山、伏牛山、泰山、大巴山、荆山、大别山等山脉却几乎不见有过什么样的岩画(吉林、辽宁、湖南、江西、浙江、广东、海南亦未发现岩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发展了地画、壁画等艺术形式,因此也就不需要在岩壁上绘画了。
在我国,地画和壁画(包括墙壁、天花板)是两种相当古老的绘画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夏时期(通常所谓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地画首次发现于1982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秦安王营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中,在一处房屋居住面上方发现一幅用碳黑颜料绘制的地画,画面范围东西长1·2米,南北宽1·1米,图案为舞人和陈牲,现存画面有两个人物像,画像人物高约33厘米、宽约14厘米,状似一男一女翩翩起舞,绘画时间距今已有5000多。陕西省绥德小官道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前),一座半地穴式房屋后室的中央部位的地面上,也发现一幅黑红色装饰画,现存的椭圆形图饰,东西宽1·3米,南北长1·5米。此外,我国先民还创造有地面摆塑画,用贝壳或石块摆塑成动物、人物或星座等图案,例如著名的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墓葬里出土有贝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画、虎背卧鹿画、龙头蜘蛛画、人骑龙背画,它们也可以归入地面画。
我国壁画最早见于5000多年前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在出土的墙壁残块表面绘有几何形纹图案画,系赭红间黄白色交错三角形图案。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土木结构,难以持久存在;因此,随着古代建筑物的坍塌,建筑物内的壁画也随之烟消云散,了无踪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曾在庙堂里、墓室内广泛地绘制过壁画。
丁晏在《天问笺·自序》中指出:“何以知其呵壁也?壁之有画,汉世犹然。汉鲁殿石壁,及文翁《礼殿图》,皆有先贤画像。武梁祠堂有伏戏、祝诵、夏桀诸人像。”事实上,许多典籍都记载有古代壁画,《汉书·霍光传》提到周公负成王图,《汉书·成帝纪》记有:“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应劭注:“画堂画九子母。”《汉书·叙传》称:“时乘舆幄坐张画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文选》载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太平广记》卷210引《王子年拾遗记》:“秦有烈裔者,骞霄国人,秦皇帝时,本国进之。口含丹墨,喷壁以成龙兽。以指历地,如绳界之。转手方圆,皆成规度。方寸内有五岳四读,列国备焉。善画龙凤,轩轩然惟恐飞去。”这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有关绘制壁画的有名有姓的画家的最早记录。
有必要指出的是,《天问》的内容与《山海经》有许多相近相合的地方。《山海经》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和周代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的,相传《山海经》原本有图,如其不谬,那么《山海经图》也有可能曾经被绘制在上述历史朝代的庙堂墙壁上(常见的说法是,山海经图被铸造在九鼎上)。屈原创作《天问》长诗的时间,没有留下记载。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流露的情感来看,当在创作《离骚》、《九歌》、《招魂》之后。这是因为,《天问》既没有像《离骚》那样娓娓道来,也没有像《九歌》那样全身心的敬天娱神,而是对天意对人事咄咄发问;显然,当诗人有了《天问》所传达的精神和认识之后,是不可能再写出《离骚》和《九歌》那样的作品的。

Processed in 0.185988 Second , 277 querys.